首页 > 读后感
精彩内容:
像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,难道不怕死心眼儿
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?
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“木”字。
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,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
木”字呢?
吴均的《答柳恽》说:“秋月照层岭,寒风扫高木。”这里用“高
树”是不是可以呢?当然也可以。曹植的《野田黄雀行》就说:“高树
多悲风,海水扬其波。”这也是千古名句,可是这里的“高树多悲风
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,而“寒风扫高木”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。前者
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,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,这里叶子越
多,感情才越饱满;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。所谓“扫高
木”者岂不正是“落木千山”的空阔吗?然则“高树”则饱满,“高
木”则空阔:这就是“木”与“树”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。“木”在这
里要比“树”更显得单纯,所谓“枯桑知天风”这样的树,似乎才更近
于“木”;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,这正是“木”的第一个
艺术特征。
“木”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,而且还会想起“木”所暗示的颜
色。树的颜色,就树干而论,一般是褐绿色,这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;
至于“木”呢,那就说不定,它可能是透着黄色,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
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,我们所习见的门闩、棍子、桅杆等,就都是这
个样子,这里带着“木”字更为普遍的特征。
曹文轩人文大课堂看不见的舰队读后感五年级500字
- 时间:2021-08-14 09:00:00
像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,难道不怕死心眼儿
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?
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“木”字。
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,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
木”字呢?
吴均的《答柳恽》说:“秋月照层岭,寒风扫高木。”这里用“高
树”是不是可以呢?当然也可以。曹植的《野田黄雀行》就说:“高树
多悲风,海水扬其波。”这也是千古名句,可是这里的“高树多悲风
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,而“寒风扫高木”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。前者
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,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,这里叶子越
多,感情才越饱满;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。所谓“扫高
木”者岂不正是“落木千山”的空阔吗?然则“高树”则饱满,“高
木”则空阔:这就是“木”与“树”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。“木”在这
里要比“树”更显得单纯,所谓“枯桑知天风”这样的树,似乎才更近
于“木”;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,这正是“木”的第一个
艺术特征。
“木”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,而且还会想起“木”所暗示的颜
色。树的颜色,就树干而论,一般是褐绿色,这与叶还是比较相近的;
至于“木”呢,那就说不定,它可能是透着黄色,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
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,我们所习见的门闩、棍子、桅杆等,就都是这
个样子,这里带着“木”字更为普遍的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