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读后感

孩子一看就着迷的动植物生存大揭秘读后感400字

  • 作者:
  • 时间:2021-06-03 10:00:00
精彩内容:
 

谈到保护色,我就得硬着头皮面对动物界所谓的高低之分。低等动物,尤其是蠕虫、昆虫和各类无脊椎动物,它们居住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中,与其生活环境高度融合。因此,它们极少引起其他动物的注意,这不仅能保护自己,还能保障食物的来源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,我只举其中最典型的一个。在整个自然界,就保护色和适应力而言,丘鹬( yù)是鸟类中的佼佼者。它们最爱栖(qī)息于赤杨沼泽林和潮湿的白桦林。它们的羽毛颜色与树叶和杂草的颜色相融,即使是最锐利的眼睛,也很难发现它们。我的猎犬曾数次嗅到近在咫尺的丘鹬巢穴,但我仍然没找到。丘鹬将它的长喙插入地下,用灵敏的喙尖搜寻蚯蚓。进食时,它从来不看食物,而是朝上方看,然后头来回转动,这样它就能一边进食,一边警惕来自侧面和后面的敌人。

当然,伪装并不是唯一为人类所借鉴的大自然的运作方式。令人惊奇的是,人类很多奇妙的发明本就是某些生物的本能,比如双光眼镜、潜望镜等。未来,关于大自然运作方式的研究或许能帮助人类创造出更多奇妙的发明,以满足人类的特定需求。

拟态伪装与保护色类似,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只是模仿那些令敌人害怕或讨厌的“典型”。拟态伪装在哺乳动物、鸟类和鱼类中并不常见。毒蛇多是无毒生物的模仿对象。猪鼻蛇会故意模仿响尾蛇的样子。非洲食蛋蛇是一种生活在南非的蛇,以鸟蛋为食,往往模仿角蝰蛇的样子。马尾藻海位于北大西洋南部,克里斯托弗·哥伦布发现了这片海域。这里生长着成片的海草,它们充当着各种海洋生物的保护伞。海洋生物们通过模仿海草的形态,来保护自己。状如海草的鱼类、蟹类、蛞蝓(kuò yú,俗称鼻涕虫)数不胜数,其中部分生物甚至能变换颜色,与周围的海草融为一体。这片浮动的海草是属于它们的梦幻世界。

Top